既是演員,又是陶藝家的林嘉欣…

既是演員,又是陶藝家的林嘉欣,便同時身任法國五月藝術節(French May)大使及香港國際電影節大使。除了身體力行作出推廣藝術文化,也會把喜好融入生活日常,亦會鼓勵兩名女兒以藝術創作,成為親子之間的溝通橋樑。

林嘉欣已多度為法國五月藝術節擔任大使,她亦一如以往,為此赴法國跟不同藝術家作交流,及參予節目內容策劃。

嘉欣憶述:「之前幾年,因為疫情關係,不少藝術家不能來港,但同時我們卻探索了很多本地創作人,今年復常後,兩個地方又可以再作交流,自己又可以親身到法國跟藝術家見面,每次也是學習機會,得以發掘到不同的視野。」

鍾情實體藝術

今屆法國五月藝術節共有超過100個多元化藝術和文化節目,涵蓋攝影、馬戲、音樂、舞蹈和戲劇。林嘉欣最想推介的,是法國五月跟M+合辦的開幕節目、現正舉行的「黑白–攝影叙事展覽」。

她解釋:「法國國家圖書館(BnF)是一個有極多館藏的地方,包括書本、畫、相片等等,當地藝術家有義務會捐出作品給BnF,因此他們有很多珍貴的真跡。今次法國五月跟BnF合作的展覽,會展出逾250幅珍藏相片,以及逾30幅來自M+館藏作品,主要是由19世紀至今日的攝影師如森山大道、何藩、Robert Frank等的黑日相,以此作為歷史和空間的展示,十分難得。」

林嘉欣自言是傳統思維,喜歡欣賞實體事物,看著昔日的黑白照,感覺特別深。「雖然現在開始有AI生成的藝術品,但我還是喜歡實在的東西,特別看到一些珍貴的真跡品,那份氛圍和情感很不同,作品呈現出來的層次會更細緻,可以發掘的地方也很多。」

跟女兒討論劇本

今次林嘉欣訪法之旅,還為將來港舉行的《新世界交響頌》拜訪了女指揮家Zahia Ziouani,她自言不認識古典音樂,但藝術交流無分界別,亦由於二人同是母親,自然不乏話題。「Zahia在歐洲很出名,一來古典界很少女指揮家,二來她是法國的新移民,以前未有過近似的先例。她就是不忿氣,以自身的能力份和努力,終於如願成為指揮家。她雖已名成利就,仍然去到巴黎近郊,成立一個音樂學院,矢志教導小朋友成才。」

林嘉欣也好奇對方何以有此魄力?「Zahia說很多有天份的小朋友,因不同原因缺乏機會,覺得這是應該她去做的事,她也會帶小朋友去到正式的樂團體驗,並會一視同仁,要求跟正式的團員一樣的表演態度,讓他們知道未來的自己會變成怎樣。我覺得這是真正藝術家的慷慨,很值得學習。」

這位指揮家會讓9歲的女兒學習大提琴,也會帶著女兒一同去巡遊,母女既有更多相處時光,也可讓她看到媽媽的工作,這讓兩女之母林嘉欣深有共鳴。「平時我們很少有機會帶孩子去工作場所,而我就會跟女兒們一同看劇本,討論當中具爭議的地方,這可以令她們知道我的工作,和為此作出的努力,從劇本的故事中,也可令她們看到這個世界有很種不同的人,不止有校園的世界。」

雖然她主演的電影,有時不乏成人題材,但嘉欣卻跟女兒持開放態度去討論。「我跟她們甚麼也可以傾,如死亡、性、跨性別,只要她們好奇便會談,沒甚麼避忌,因現在社會很複雜,又可接觸不同的社交媒體,在她們18歲前,我更要好好為她們做好準備,有時女兒也不喜歡我一些演出,我便會跟她們談論,我給出問題,讓她們去尋找答案。」

培育自由氣氛

林嘉欣認同藝術從來不應離地,它能在日常生活任何部分呈現,簡單如早上沖一杯咖啡,由磨豆、等待到味道的調配,能好好地去感受,已是一種藝術。「對我來說,不論電影、陶瓷、音樂、法國五月,都是同一件事,是我的心靈糧食,是出口也是入口,不能去計算,也沒有目的,但只要經常接觸,便可在生活上呈現出來。」

她舉例大女兒喜歡繪畫,也愛以動畫形式來說故事。「她會叫我猜這幅畫在講甚麼?我有時估到,有時不,但在過程中的想像是無限,我也可以在她的畫畫過程中,觀察她的身體語言、情緒暗示,我好自由,她們想幾時畫都可,有時我會帶她們去陶室,也沒限制要做甚麼,若果那刻她們想做泥便泥,希望培養一個自由創作氣氛。」

早前她為香港國際電影節擔任大使,透露今年想多拍電影,林嘉欣笑道:「好多人以為我轉了行,去年只拍了兩部戲。今年做電影節大使,主要因為覺得十多年沒有女演員擔任,所以覺得應該要做,並當了火鳥電影環節的評審,近4年我專注在陶藝,少看了電影,也想知道現在中港台的年青導演在關注甚麼。」

她指現時自己很多東西都想學習,惟有擴闊眼界,才可以令人生不斷前行。

記者:陳家昌


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